,宋盈君看着系统上的进账,十分心安。
所以她接到宋子君的电话说要捐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让宋子君大方捐。
宋子君倒是被她姐的大方给吓着了——
【姐,你也不问问是捐什么的?】
宋盈君这才问:“捐什么的?”
宋子君看着自己本子上记的那几个字,说——
【老师说国家刚刚成立了‘希望工程’,这个工程是帮助那些上不了学的小朋友的,组织我们捐款。】
宋盈君冷静了一点,问:“其他人都捐多少?”
【有捐两毛的,也有捐五毛的,也有人……说不打算捐的……】
卫家娣也挤到电话旁边——
【我们班不少女孩子家里都说不捐,说家里还不够钱买吃的,让别人给他们捐款还差不多。】
宋盈君这才彻底冷静下来。
也是,这个时候村里人大多还有不肯给自己孩子上初中的,就因为一学期要四十多五十块的学杂费。
所以说让他们捐款,有些人肯定是不肯出这个钱的。
宋盈君本来想着多捐点,但妹妹和家娣班里的情况这样,她不能让妹妹和卫家娣搞特殊,就让她们每人一块钱。
这个钱不算少,但也不是特别多,也算过得去了。
但宋盈君又私下找到唐校长,自己捐了五百块。
唐齐临和会计收到汇款已经是一个星期后,两人都震惊了——老师们也要捐,但这个时候老师的工资很低,一个月才十几块钱,他们最多也只是捐个两块钱。
唐齐临赶紧给宋盈君去电话说:“宋盈君同志,这得往县里报才行,感谢你对希望工程的支持!”
宋盈君正想说这事儿呢,电话里再三叮嘱——
【千万别,这个只是我的一点心意,千万别上报,
我是认真的,我怕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你要是往上报,我就不捐了。】
唐齐临细想之下,觉得也是,答应了宋盈君不往上报。
但是他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师生大会的时候,还是强调感谢了宋盈君,没说具体金额,只说她也为希望工程做了极大的支持。
因为这个事,唐齐临又跑了趟江城,还带着他在江城的熟人去宋盈君店里吃饭,随便聚聚。
于是那天,想着自己正好自由了,终于又不用陪着杨晶莉去咖啡馆坐的卫国,又接到他老婆的电话。
杨晶莉在电话那头气急败坏地低吼——
【这个宋盈君怎么连咱们江城教育局的人都认识啊!还有,我刚看见咱们孩子学校的校长了!你赶紧过来咱们店这边!】
卫国并不想去,但是杨晶莉的语气不容置疑,他要是去,她肯定得当场发疯,后面他不知道得哄多久才哄得回来。
但他又不甘心就这么听说地去,电话里不免发牢骚:“她打开门做生意,什么人去那里都正常,你这么紧张什么?”
杨晶莉声音都变调了——
【正常?她这么大的动作,是不是想把她家的小孩子活动进去咱们孩子的学校啊?咱们孩子能读的学校,可不是什么人都收的,什么人都能读那还有什么档次!】
还是这个问题!
卫国觉得烦,档次不够档次不够,多高的档次才够!
他沉着气:“咱们的孩子迟早是要跟着爸爸一起出去的,到时就去国外的学校了,这里的学校够不够档次,有什么所谓的?”
杨晶莉还是坚持——
【那能一样吗?我们出去了,但是还在亲戚在江城的!小时候的学校好,以后孩子长大了说出去也好听得多!】
卫国无奈地指出:“那我过去又管什么用?如果他卫疆的老婆真的打的这种主意,我跟你都阻止不了,过去有什么用?”
一番话把杨晶莉说沉默了。
沉默了好一会儿,她怒了——
【是是是!没用!没用你别来了!】
卫国一听就知道杨晶莉气急败坏了,道理她懂,但她就是忍不住什么事都得知道一下。
卫国也后悔了,他就不该多这个嘴,他直接去就不完事了?
可是话都说出来了,他还能怎么着,只能换了身休闲的衣服出门去。
杨晶莉其实还真的猜了个大概。
但最想让孩子在江城上学的反而不是宋盈君。
宋盈君是有这个想法,但是她发觉自己妹妹还是不能太适应江城的生活,她就想着慢慢来——每次大小假把妹妹和家娣接上来,多接几回,等她们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节奏,再把她们接过来念书。
不然她怕一下子让她们脱离以前的环境,一个是不习惯,二来是如果她的生活习惯跟这里的人分别很大的话,很容易受到排挤,受到排挤她们可能就更加没办法好好适应这里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
并不是宋盈君多虑,而是小孩子没有大人那么多顾虑,对待同龄人的喜恶是表现得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