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荀俣为季汐的事情忧心,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esp;&esp;他迫不及待的要将想法告诉季汐。
&esp;&esp;只听他言道:“秦时驰道四通八达,可惜被拆除的所剩无几。若是重修驰道,并将木轨和车轮换成铁轨和铁轮,则更快更稳。”
&esp;&esp;季汐一副你在想x吃的表情。
&esp;&esp;据记载秦朝时就有修建“铁路”,只不过轨道是木头制成的。
&esp;&esp;铁表面的摩擦力比木头小。
&esp;&esp;三国时期的冶铁技术已经较为纯熟,造出铁轨没有问题。
&esp;&esp;关键问题是造铁轨值不值?
&esp;&esp;如果实用价值不大,与其造铁轨还不如用来造武器和盔甲。
&esp;&esp;毛笔用起来不太方便。
&esp;&esp;“你随我来。”季汐在院子里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手里拿着根树枝蹲在地上写写划划。
&esp;&esp;荀俣蹲在季汐旁边。
&esp;&esp;季汐知道荀俣是一番好意,见他体弱就在交通工具上下功夫,居然想到了建造铁路。
&esp;&esp;这点荀俣比他更像是一名穿越者。
&esp;&esp;想必是关心则乱没有顾虑周全,但也很让人感动了。
&esp;&esp;蒸汽机车头造不出来。
&esp;&esp;电力机车头造不出来。
&esp;&esp;内燃机车头造不出来。
&esp;&esp;别说季汐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造,就算是知道怎么造,以三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也没有办法造出来。
&esp;&esp;现阶段能够用来拉火车的唯有骡马。
&esp;&esp;近现代史上的唐胥铁路就是用骡马来拉火车车厢的,足以证明骡马能够拉动火车。
&esp;&esp;火车车厢是用铁造的。
&esp;&esp;金、银、铜、铁的密度是要求背下来的,水的密度是常识。
&esp;&esp;木头比水的密度轻。
&esp;&esp;如果用木头来制造火车车厢必然比用铁制造的火车车厢轻,能够装更多的东西。
&esp;&esp;木板的承重?
&esp;&esp;木头制造的火车车厢比铁制造的火车车厢轻多少?
&esp;&esp;骡马能够拉动多重的火车?
&esp;&esp;786g/3÷05g/3=1572
&esp;&esp;20t÷1572≈127t
&esp;&esp;18x2+127=487t
&esp;&esp;20-487=1513t
&esp;&esp;15130kg÷100kg/人≈151人
&esp;&esp;151x9=1359人
&esp;&esp;4870kg÷100kg/人≈48人
&esp;&esp;1359-48=1311人……
&esp;&esp;季汐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九匹骡马能够拉着十节装满人的木质车厢在铁轨上奔跑。
&esp;&esp;也就是九匹骡马最少能拉一千人。
&esp;&esp;九十匹骡马能拉一万人,九百匹骡马能拉十万人。
&esp;&esp;一般打仗不会派出超出十万士兵。
&esp;&esp;这样算下来建造铁轨是很值得的,既能够加快行军速度还能够保留士兵的作战能力。
&esp;&esp;最关键的是路上不会太颠簸。
&esp;&esp;荀俣安安静静的等季汐画完了才问道:“你画的是什么?”
&esp;&esp;他实在是猜不出来。
&esp;&esp;季汐丢了树枝站起身来,耐心的和荀俣解释摩擦力、密度、数字和字母各自代表的意思。
&esp;&esp;荀俣表示听不懂。
&esp;&esp;季汐将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灌输到荀俣脑中,从中午讲到了傍晚。
&esp;&esp;荀俣终于听懂了。
&esp;&esp;“事不宜迟,我们去丞相府禀报丞相。”荀俣高兴地拉着季汐就走。
&esp;&esp;曹子建是他二人的同窗。
&esp;&esp;他们现在无官无职要见到丞相比较难,但见同窗还是很容易的。
&esp;&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