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那是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也就只能二师兄和李同来做。
但即便如此,有些工艺太过复杂的,他们俩也确实是做不来。
“所以,到最后只怕还是要赔一些。”李同道。
他师父已经决定这几日就亲自让主顾家道歉,请他们另择人选了。
宣蓉过来给几人送了凉白开,就又回了灶下忙活。
倒是被放在竹匾里的黎淮星,滴溜溜转着眼珠,听着四人商议,但也没谁认为他能听懂,当然不会赶他。
“这是筒车和翻车,你看我这图画的,你能不能看懂。”黎成周道,其实翻车又叫龙骨水车,但考虑到忌讳问题,他还是没提那个名字。
翻车便是一个长、直的木槽的模样,里面有翻页,从尾部的机括转动,翻页被带动,就能汲水,将水往高处运输。
而筒车,则是如摩天轮似的,不用人力、畜力转动,靠着水流带动,筒里装满了水,便会转动到高处。
“倾斜的筒既能装水,带动筒车转动,也能在到达高处的倾斜而下,将水倒入水道里。”
“我们在水车前建一节水道后,还可以打通竹子,将水引到田地里去。 ”
他们村和长溪村都有大块的农田在澄河溪附近,但都有一定距离不说,河岸与田地还有半人多高的坡度。
离得最近的那几块田地,挑水还能省力些,可离得再远些,就吃苦受累的多。
李同的眉头越皱越紧,黎成周给他仔细描述,他是基本理解了这是什么东西,如果真的如黎成周所说,这确实是个好东西。
但,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的。至少李同觉得,很多地方还得去请教他的师父。
“而且,这么大的水车,用料也是不少,哪怕不用贵价料,价格也不会太便宜。”
如果是黎成周想要,如果是李同自己就能做,他肯定愿意抽时间来帮黎成周研究。
但显然,黎成周家还没有田,他根本不需要这个时候琢磨这些。
所以找他来,除了他是木匠以外,也大约是接着这个机会帮他一二——能赚一些钱,赔钱的时候也不至于那般拮据。
黎成周确实有点帮李同补一点窟窿的想法,毕竟在宣蓉危急的时候,也是他拿出了近乎所有的积蓄帮助自己。
不过李同的担忧,他也是明白。
“咱们镇上是有好几个地主的吧?”
这翻车、水车的,有要考虑地势的,有要考虑用料、价钱的,要想赚钱,也只能去赚那些地主老爷的。
村中能一家买来使的,属实是少数。
便是拿他们落花村的大户黎树家来说,他家六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能做活的有十四个大人,最小的女儿和最大的孙辈都是十一岁,也很能帮忙了。
这样的人家,虽田不在最靠近澄河溪的边上,却也是不舍得花那水车钱的,哪怕因为青壮多,家里田地又多、积攒不少。
黎成周道:“这水车也不必是一家一架,一村一架也怕是够用了。”
而制作水车的钱,平均到一个村里的人家手里,也要不了多少钱。
当然,这也只是往好处想。
即便是一家几文、十几文的,却也不是所有人家愿意出,甚至是拿得出来的。
还有些人家会说,家里人多、家里田地离着水近,就不需要花这份“额外”的钱。
这也是黎成周说要用竹子接水管,而不是直接挖水渠的原因。
因为不但没有水泥这类东西保证水流的顺畅,挖水渠也终究会占一些田地,到时候挖谁家的,不挖谁家的?
闹僵起来,事情比这水车钱摊派的事儿更多。
黎成周实话实说道:“我也是寻这一个方法,能有多少人愿意我也并没把握。”
甚至还会有人说,说不定明后天就会下雨了。
今日跟李同谈过以后,他还会去将这事儿告知村长,如果真的有了干旱的迹象,他们还得早做打算。
“若真是旱了,只怕有了这水车,也保不住多少收成。”方孝全唉声叹气道。